当升科技(300073)2024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1、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随着全球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共识加深,新能源行业的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支持,成为推动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中坚力量。锂电池正极材料是锂电池电化学性能的决定性因素,对电池的能量密度及安全性能起主导作用,已成为新能源汽车和储能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能源和交通全面低碳化的趋势下,锂电池正极材料技术升级,实现智能化、规模化的生产和应用,对于减少全球碳排放具有关键作用。 2024年上半年全球新能源汽车行业整体保持高增速,但同比增速有所放缓。据CleanTechnica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1-6月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为717万辆,同比增长23%,渗透率提高至18%。中国市场是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长的“火车头”,2024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全球新能源产业链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根据中汽协数据显示,2024年1-6月中国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销量分别为492.9万辆和494.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0.1%和32%,市场占有率达35.2%。从动力类型看,2024上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加速替代燃油车,6月当月市占率超过40%。 得益于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全球动力电池产量和装机量不断增长。根据SNEResearch数据显示,2024年1-6月全球电动汽车电池装车量约为364.6GWh,同比增长22.3%。其中,中国厂商市场份额依旧保持领先,根据GGII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中国锂电池出货量459GWh,同比增长21%。从细分领域来看,2024年上半年中国动力(600482)、储能、数码类锂电池出货分别约320GWh、116GWh、23GWh。根据GGII预计,2024年中国锂电池出货量有望超过1,050GWh,下半年为动力及储能市场需求旺季,其中储能锂电池主要增量在于电力储能,同时,数码锂电池中3C数码锂电池受终端复苏影响,出货预计持续上升,而电动工具锂电池需求预计将回落。 根据鑫椤资讯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全球多元材料产量为47.9万吨,同比增长1.9%;国内多元材料产量达到30.6万吨,同比增长15.4%。2024年上半年国内磷酸铁锂产量98.9万吨,同比增长43.7%,磷酸铁锂目前面临着产能利用率不高、竞争加剧等问题,但整体仍处于高速发展过程中。2024年上半年国内钴酸锂的产量为4.2万吨,同比增长33.4%。 近年来,中国新能源产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然而,伴随着行业的迅猛扩张,企业间竞争日趋激烈。众多企业正面临利润空间收窄、经营压力加大等挑战,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的潜在需求,也将为中国新能源企业提供新的发展机遇。 2、公司主要产品和业务 (1)锂电材料业务 公司作为全球锂电正极材料龙头企业,主要研发、生产与销售多元材料、磷酸(锰)铁锂、钴酸锂等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和多元前驱体等材料,产品广泛应用于车用动力电池、储能电池、高端数码电池等领域,目前业务范围遍布中国、日本、韩国、欧洲、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已发展成为锂电正极材料领域集自主创新、成果转化、产业运营于一体的最具影响力的企业之一。公司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了多层次新品研发体系,持续引领行业技术进步,先后开发出多款技术领先、性能优异的多元材料产品,形成了包括高镍系列、单晶系列和高电压系列在内的全系列多元材料产品,深度融入全球锂电巨头及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助力客户打造国际领先竞争力。同时,公司针对电动车和高端储能市场开发出多款高能量、高安全、长寿命的磷酸(锰)铁锂材料,成功导入国内一流动力及储能电池客户,并实现大批量销售,随着攀枝花新材料产业基地的建成将进一步提升量产产能。高容量钴酸锂产品在数码消费类电子产品市场中批量应用,高倍率钴酸锂产品在电子烟、无人机、航模等领域的应用空间逐步扩大。此外,公司积极抢占下一代电池材料市场,多维度超前布局前瞻性战略新品,自主研发超高镍多元、无钴、固态锂电、钠电、新型富锂锰基等多款先进正极材料,持续加快先进电池材料技术迭代及成果转化,培育新的业务增长点。未来,公司将继续立足于锂离子电池材料行业,加快技术创新,推进全球布局,促进产业链整合,持续做强、做大锂电材料业务,筑牢公司在锂电正极材料领域的行业地位与领先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 (2)智能装备业务 随着国内传统制造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方向发展,智能制造行业已成为新型工业化的关键支撑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驱动力量,是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关键组成部分。近年来,国家战略高度聚焦智能制造行业,为支持鼓励智能制造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70%以上规模的制造业企业基本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建成500个以上引领行业发展的智能制造示范工厂。目前,中国智能制造产业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未来市场空间广阔。公司全资子公司中鼎高科自创立以来,始终专注于高端智能装备及其核心控制和功能部件研发、生产和销售,是国内首批研发及生产圆刀模切设备的企业。核心产品圆刀模切机、品检机能够自动、高效地实现对多种复合材料的模切、排废、贴合及缺陷检测,广泛应用于消费类电子、医疗、卫生、食品包装、柔性电路板等领域。同时,中鼎高科积极开拓新业务及新领域,聚焦锂电材料生产制造用自动化装备的创新性开发。目前已完成锂电正极材料烧结用匣钵自动检测与替换设备、匣钵自动清扫与检测输送线、窑炉配套全自动外轨线等产品的研发与销售,与母公司业务形成了有效协同与互补。通过以上举措及长期高标准的市场化经营,中鼎高科已构建了从技术、质量、成本、服务到品牌的全方位竞争优势,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3、公司主要经营模式 (1)研发模式 公司采取自主创新的研发模式,依托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平台,积极整合研发资源,全力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已拥有专注于高比能电池关键材料基础研究的新能源材料研究院、致力于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技术开发的锂电新材料研究院、聚焦于工艺装备与智能制造技术研究的锂电材料工程技术研究院,形成覆盖全业务领域、全流程、垂直一体化的技术创新体系。公司紧跟前沿市场和客户需求,预测行业未来科技发展及新兴研发趋势,以战略眼光提前规划和布局锂电关键材料研发项目,以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性能、优化生产工艺为目标,构建了标准、高效、持续的研发体系。公司以业务为牵引构建流程化组织,采用“研销联动,技术先行”策略,以产品开发支撑客户开发、促进市场推广应用,以技术成功带动商业效益最大化,并不断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和行业标准制定力度,引领高性能电池关键材料行业的技术进步。同时,公司高度重视研发人才体系建设,持续加强高端研发人才引进与培养,组建了一支专业素质高、研发与实践经验丰富、创新能力强的核心研发团队,并积极加强与海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合作,推动跨学科、跨领域的技术融合。 中鼎高科根据宏观行业、公司战略规划、客户需求、技术发展方向等方面的分析,采用“行业痛点主动识别+客户需求迅速响应”双向驱动的工作方式,精准捕捉市场动向,推进技术研发和产品开发,建立了精通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的专业人才队伍,持续提升研发团队技术实力。同时,中鼎高科在研发方向上实行点面结合的方式立体推进,持续优化核心产品性能,推动产品品质不断升级;扩展整合产品功能,通过管理系统串点成线,绘点成面,为客户构建相对整体的解决方案。组织实施“售前需求核定+研发过程评定+产品性能认定”的“三定”协同工作模式,整合销售、研发、生产、质量等部门综合优势,大力推进项目制管理模式。为激励研发人员持续创新,中鼎高科制定了以产品合格交付为判定依据的及时激励和以产品销量为依据的长期激励措施,充分释放研发团队积极性,持续提升研发“软实力”。 (2)采购模式 公司持续强化战略供应链建设,采取多元化、灵活化采购策略,建立了高效的原材料分析模型,定期系统地对钴、锂、镍、锰及磷酸铁等主要原材料价格走势和市场发展方向充分研判,通过计价模型反复测算、多轮谈判,确保了采购成本的最优化。公司强调产供销研“铁四角”深度协同,确保产品推广、销售预测、生产计划、原料匹配层层呼应、闭环管理,及时稳定地供应高品质低成本原料。公司建立了完善的供应商管理体系,要求对主要原材料至少匹配2-3家合格供应商,并每年对供应商的交付、品质、技术、产能等综合实力进行全面评估和分析,持续加强与信誉好、竞争力强的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保证关键原材料供应安全稳定、成本可控。此外,公司密切关注欧美国家针对供应链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着眼未来供应格局。公司持续推进全球供应链建设,在上游资源层精准介入,通过投资参股、技术协作、签订采购长单等方式与战略供应商紧密合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资源,以技术置换成本,突破资源瓶颈,打造战略供应优势,为应对可能出现的供应风险做好充分预案,实现产业链深度协同。 中鼎高科建立了完善的采购管理体系,秉持“以销定采”的采购策略,严格执行年度采购预算及月度采购计划,主要采购模式为直接采购和定制加工,标准常规零配件采取向供应商直接采购的方式,非标配件通过定制加工方式采购,核心部件运动控制器采用中鼎高科自主研发生产模式,能够保证原材料稳定供应。同时,中鼎高科制定了规范的供应商管理制度,从经营能力、技术能力、生产能力、交付能力、质量保证能力等方面对供应商进行综合评估,保证了与优质供应商的长期稳定合作,在降低采购风险的同时保证采购的质量和时效性,进一步降本增效。 (3)生产模式 公司主要采用“以销定产”的精细化生产模式,综合考虑客户需求及市场情况安排生产,积极运用数字化、智能化新技术,打造“极限制造、极简工艺、极致成本”,降本增效成果显著。公司制定了科学灵活的生产管理办法,在市场供求分析基础上,采用滚动生产管理计划,根据已有订单、意向订单、需求预测等系统策划配置产能,提前进行产能策划和预判风险点,统一下达生产目标。各分子公司根据目标制定排产计划,并结合原材料行情、生产能力和库存情况控制安全库存,保持均衡生产。公司拥有完善的质量管控体系,确保了产品从原材料到成品的每个环节都符合行业的高标准,并通过策划专题行动持续提高和拉齐各分子公司质量控制、成本管控水平。 中鼎高科采取“订单拉动式生产”的精细化生产模式,结合需求预测、意向订单、实际订单、产能等综合情况,定期评估未来一定周期内的生产计划,实现了研发、采购、质量、库管、生产等部门的工作表单化、节点化。在整体交付计划的牵引下,根据设计方案建立物料清单,根据物料清单进行采购、来料检验、产品装配等流程。整机装配完毕后进行设备调试、磨合及功能检验。生产全流程严格遵循质量管控体系,确保产品质量符合预期标准。 (4)销售模式 公司采取直销的销售模式,针对锂电正极材料领域技术迭代迅速、原材料成本占比高和市场价格波动频繁的特点,围绕主流市场、优质客户、关键产品,采用“研销联动、技术先行,三位一体、全员营销”的独特营销模式。公司始终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驱动的原则,通过全员营销实现与客户高效协同,快速响应客户需求。公司积极推动研-销联动,销售团队与研发团队紧密协作,从满足市场需求转变为引领市场,在下一代电池材料市场上占据先机,实现战略新品快速导入;通过采-销联动,积极应对客户成本要求,预先制定原材料供应方案,提升产品成本竞争力,扩大在客户供应中的份额;注重投-销联动,推动资本合作加深业务合作,巩固与合作伙伴的关系;通过采-产-销联动,迅速响应客户交付需求,对原材料和成品进行精细化管理,降低行情波动带来的风险,最大化实现公司效益。公司针对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特性,创新业务模式,拉通“材料-电池-车企”产业链绑定式合作,与下游车企保持紧密互动,在全球市场不断扩大领先优势。 中鼎高科采用直销为主的销售模式,通过精准的市场定位,专注于为高端制造业和自动化领域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中鼎高科灵活运用多元化的营销策略,紧跟传统行业发展趋势和新兴市场需求,根据客户地域分布,在全国范围内设立了销售和售后办事处,设置行业销售代表对本区域内客户进行开发和维护。同时,中鼎高科积极实行“阵地战”+“游击战”的立体进攻布局,构建了线上线下(300959)复合销售渠道,通过国内、国际多平台宣传推广、定向展会推广等多种推广方式,主动与客户建立紧密的业务和技术联系,为客户提供多元化配置、定制化设计和一体化服务。二、核心竞争力分析 1、技术研发优势 作为全球锂电正极材料领域领军企业,公司始终聚焦锂电正极材料主业,秉承“创新驱动、技术引领”发展理念,目前已发展成为该领域集自主创新、成果转化、产业运营于一体的最具影响力的企业之一。近年来,公司荣获“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创建世界一流专精特新示范企业”等几十项国家及省部级荣誉及资质,是行业首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公司积极整合研发资源,推动产品持续迭代升级,开发出多元素球形前驱体共沉淀技术、正极材料均匀锂化与结晶技术、多元素协同掺杂改性技术、微粉级颗粒表(界)面多层次协同修饰技术等多项关键技术,目前已在多元材料、磷酸(锰)铁锂、钴酸锂、富锂锰基、固态锂电关键材料、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等领域形成了完整的产品布局。针对未来的技术趋势和潜在市场需求,公司提前布局下一代固态锂电关键材料研发。公司率先提出“熔融锂化-单晶化”模型,进一步发展了多元素梯度掺杂和表面改性提容新技术,并采用原位构筑快离子导体层的方法有效解决了正极与电解质之间的固固界面难题。公司研发的高电化学活性、超高镍固态专用大尺寸单晶正极材料,因其卓越的性能和可靠性,获得固态电池龙头企业高度认可,在业内率先实现批量装车应用。在固态电解质开发方面,公司通过特殊组分设计以调控锂离子通道,多元素靶向修饰以稳定晶体结构,设计出独特的全流程纳米一体化工艺,成功开发出高离子电导率、高稳定性的纳米级固态电解质。此外,公司积极强化知识产权布局,截至报告期末,累计获得授权专利315项,其中在美国、日本、韩国获得授权专利21项,并主持或参与制订了多个行业相关标准,持续引领全球高性能电池关键材料行业技术进步。 公司全资子公司中鼎高科作为高端智能制造装备供应商,积极响应“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市场政策号召,秉持“新业务、新领域”的发展战略,持续强化科技创新,积极搭建先进的研发平台,拥有成熟且先进的运动控制软件开发及硬件集成工艺制造能力,产品综合性能处于行业领先水平。面对新业态、新市场、新需求,中鼎高科紧跟战略客户需求及前沿市场发展方向,积极解决行业技术痛点,拉动上下游资源协同推进高端新品开发,为公司技术进步和产品竞争力提升奠定基础。同时,结合当升科技在新能源行业及中鼎高科在智能装备制造行业的双重平台资源,中鼎高科自主开发智能制造的视觉检测系统,完成了第四代匣钵自动检测与替换系统的开发并实现出口,解决了锂电材料制造行业中长期困扰企业生产的匣钵识别检测和人工更换问题;完成了第五代3C产品品检原型机的开发,基本覆盖全部11种典型缺陷类型的识别,已交付客户进行验证。依托强大的研发生产能力、双位一体平台资源及高效的科研团队,中鼎高科的技术领先优势将持续提升。 2、客户渠道优势 凭借行业领先的技术研发优势,公司是国内首家向国际客户批量出口高端动力型锂电正极材料的企业,客户群体覆盖广泛且结构稳定,产品大批量供应中国、日本、韩国、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的全球锂电巨头及车企。在当前充满挑战的市场环境下,公司始终秉承着“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驱动”的经营理念,提供具有竞争力的差异化高端产品,并积极通过投资参股、合资运营、技术合作等方式深度绑定战略大客户,与客户共同搭建电池材料体系,牢固卡位高端供应链。多元材料方面,公司与LG新能源、SKon、三星SDI、Murata、欧美大客户等海外一线品牌动力电池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助力客户产品迭代升级,顺利进入大众、现代、戴姆勒、宝马、奔驰等海外高端新能源车企供应链;持续与比亚迪(002594)、中创新航、亿纬锂能(300014)、蜂巢能源等国内高端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企业强化合作关系,为理想、小鹏、长城、广汽、上汽等国内高端车企配套应用。磷酸(锰)铁锂材料方面,公司与亿纬锂能、兰钧新能源、宜春清陶等国内一流动力及储能电池客户合作力度持续加强,相关产品销量同比数倍增长,并获得未来多个项目定点合作机会。同时,公司紧跟下一代电池材料的技术趋势和市场需求,加速推动固态锂电关键材料、钠电正极材料、新型富锂锰基产品等下一代新品在全球市场的产业化进程,为公司未来持续快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公司全资子公司中鼎高科始终围绕以客户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依靠在智能装备制造领域长年积累的雄厚技术经验及不断进步成熟的加工制造体系,凭借丰富的制造经验、卓越的产品品质和出色的交付能力,在行业内赢得了优秀的市场口碑,已进入国际一线消费类电子制造商供应链,终端客户包括三星、苹果、华为、小米等国际知名品牌,信用度高、品牌影响力广,满足了下游客户对不同类型智能装备的应用需求,其客户群涵盖了中国、美国、墨西哥、韩国、越南、印度、泰国、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同时,中鼎高科充分利用在产品研发方面的优势,积极探索新的应用领域,拓展不同行业的新客户,产品已成功应用于新能源材料、医疗、食品包装、柔性电路板等领域。随着公司与中鼎高科业务协同效应的不断提升,公司将实现锂电正极材料和智能装备制造业双业发展的目标。 3、工艺装备优势 公司秉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发展理念,加大低碳节能减排技术改造,淘汰高耗能设备,持续推进锂电生产基地绿色低碳技术革新。报告期内,公司江苏当升锂电正极材料生产基地完成四期项目建设,屋顶光伏实现厂区全覆盖,工厂工艺装备水平、自动化程度及安全环保能力均处于行业先进水平,成为安全可靠、绿色高效、智能智慧的小型和动力锂电正极材料标杆生产基地。常州当升秉承“绿色环保、节能高效、智能智慧”的理念,不断推进自动化与智能化提升工作。在仓储物流、备品备件管理系统、设备在线监测、机器人巡检等方面已实现智能化,并通过MES、CRM、SRM、PLM、EHR、商密等信息管理系统实时监控生产过程,优化资源配置,进一步提高生产调度的灵活性和响应速度,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锂电正极材料智能制造生产线。当升科技(常州)锂电新材料研究院陆续建成磷酸(锰)铁锂、固态锂电、钠电正极材料开发平台和材料分析测试平台,为公司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当升蜀道(攀枝花)坚持“以新发展理念打造新能源锂电行业标杆制造基地”的方针,积极打造“零碳工厂”,已顺利完成首期一阶段项目建设并投产,单线产能和自动化水平均达到行业领先水平。当升(芬兰)新材料生产基地项目的设计、设备选型、环评许可、政府审批手续等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已大范围选用新型窑炉、大型化破碎设备、高精度计量控制系统等新装备,预计建成后产能效率、制造能力、单机产线效率等指标将得到大幅提升。公司以卓越的工艺装备和工程技术水平保障了公司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为实现绿色、智能、高效的生产方式做出了积极贡献。三、公司面临的风险和应对措施 1、原材料价格波动的风险 公司生产经营所需主要原材料包括锂盐、前驱体、磷酸铁等,原材料成本是公司营业成本的主要构成。如果原材料价格出现大幅波动,而公司未及时调整采购策略或管理制度未能有效执行,将导致公司受到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的影响。 针对上述风险,公司不断完善供应链管理体系,及时跟踪原材料市场供需变化情况和价格变动趋势,定期组织市场行情分析会,研判原材料价格走势,保障原材料供应并优化采购成本。此外,公司积极与原材料资源优势企业签署长协订单,并根据公司实际生产需要择时择机进行原材料点价采购。同时,公司逐步向上游镍、钴、锂、磷资源领域进行延伸,通过与产业链多方面深度战略合作,建立长期可持续、具备成本竞争力的战略保障体系,以应对原材料短缺和价格波动对公司生产经营带来的不利影响。 2、汇率波动的风险 美元降息周期或已成为不可逆的趋势,国内宏观经济基本面以及汇率调控政策工具储备,使得人民币面临的不利因素或趋于缓解。公司出口业务多以美元结算并存在外汇敞口,若美元发生贬值,将可能对公司美元计价的出口销售收入及盈利产生一定影响,也会带来汇兑损失的风险。 针对上述风险,公司将坚持系统化思维,坚定风险中性理念,关注汇率风险的整体平衡,统一汇率风险管理的标准、操作流程和内部控制要求,形成常态化的风险敞口监测,密切关注宏观经济走势和全球货币政策的变动,持续跟踪市场研究报告分析,基于外汇敞口适时采取远期结售汇等措施,有效防范并规避汇率大幅波动对公司经营造成的不利影响。 3、产品技术迭代的风险 锂离子电池行业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目前多元材料、磷酸铁锂等正极材料技术路线在动力电池、储能电池等领域得到成熟应用,其技术指标和产品性能得到市场广泛认可,并在锂电正极材料市场占据主流地位。但锂电材料行业仍处于快速发展之中,技术迭代快,不排除未来出现全新的、性能更高的动力及储能用新型材料体系,从而导致现有产品技术路线面临被替代的风险。 针对上述风险,公司坚持技术创新,构筑综合技术领先优势。产品布局方面要加速开发下一代电池材料,多维度超前布局前瞻产品,自主研发超高镍无钴、新型富锂锰基、固态锂电关键材料、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等多款先进正极材料,持续加快双相复合固态锂电正极、固态电解质两款全新体系固态锂电材料以及新一代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等技术的研发及科研成果转化,培育新业务增长点,进一步发挥公司在全球锂电正极材料行业的技术引领优势。公司通过加强与战略客户拜访交流的频度和强度,密切合作,战略匹配,使材料开发与电池开发实现技术耦合、相生相长,实现技术卡位,积极布局PCT专利,规避知识产权风险;利用动力和储能市场增长的机会,开发磷酸(锰)铁锂产业化技术等手段持续提升技术竞争力。四、主营业务分析 2024年上半年,新能源行业竞争激烈,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在公司董事会的领导下,公司坚持“上量内抢外攻,布局资源产能,突破钴锰钠固,协同作战制胜”的年度经营方针,积极应对市场变化,围绕经营主业,在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拓展全球业务布局、构筑产业链一体化、强化公司治理结构等 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以新质生产力驱动公司高质量长远发展。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54,129.80万元,同比下降57.85%;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8,686.27万元,同比下降69.01%。报告期内,公司开展的主要工作如下: 1、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持续强化技术优势 近年来,公司秉持创新驱动发展,“新材料产品、新技术体系、新电池路线”战略取得显著成果,在动力、储能及小型三大领域积累了雄厚的技术储备,积极促进科技成果的高效转化应用,不断引领行业技术进步升级。公司在高镍、超高镍、中镍高电压、磷酸(锰)铁锂及下一代电池材料等领域已形成了完整的产品布局。报告期内,公司高镍和超高镍NCM/NCA、NCMA等多元材料研发持续取得突破,通过前驱体微观结构精细化控制,异构化、孔隙率调控的应用,成功解决了超高镍正极材料在容量、循环等方面的问题,产品性能行业领先,已率先批量供应全球高端电池客户,牢固占据全球顶尖高镍多元材料供应链。中镍高电压多元材料实现5、6、7系全覆盖,具有高安全、低成本、长寿命等性能优势,技术性能指标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已成为业界标杆大批量供货于国内外著名电池生产商并广泛应用于全球高端电动汽车,受到了客户的高度认可。同时,公司磷酸(锰)铁锂材料研发实现技术突破,产品持续迭代升级,在加工性能、电性能等关键技术指标上达到行业领先水平,满足了下游车企客户快充、低温等不同应用场景需求,为公司持续发展和市场地位的巩固奠定了坚实基础。 此外,公司积极开展前瞻性技术创新,加速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培育发展新动能。公司研发的双相复合固态锂电正极材料、固态电解质产品,解决了固态电池材料界面稳定性、界面离子传输、晶体结构相变及失氧等技术难题,技术指标在行业内处于领先水平,已率先实现装车验证,并持续加快商业化应用进程。公司采用高强度多孔道前驱体结构设计,结合晶格掺杂、表界面协同修饰和极致烧结工艺,平衡了富锂锰基材料压实密度和容量之间的“跷跷板”,性能大幅提升,具有高压密、高容量、长循环、低产气等特点,客户评测各项性能指标表现优异。同时,公司积极推进层状氧化物和聚阴离子钠电正极材料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升级,成功突破该类材料在高容量、长循环、低产气、低阻抗等关键性能上的技术难题,综合性能达到行业一流水平,已批量应用于高功率启停、工程车辆和储能等领域。 2、扩大全球业务布局,抢占下一代电池材料市场 报告期内,公司围绕“做大中国市场,做强欧洲市场,做优美国市场”的市场开发策略,凭借行业领先的技术研发优势助力客户产品迭代升级,并深挖业务机遇,在充满挑战的市场环境下,深度、全面融入国际高端新能源车企及一线品牌动力电池产业链。海外市场方面,作为全球同时向韩国、日本、欧洲、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出口正极材料的领先企业,公司持续卡位国际高端供应链,与LG新能源、SKon、三星SDI、Murata、欧美大客户等一线品牌动力电池和车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产品配套进入大众、现代、戴姆勒、宝马等海外高端新能源车企。其中,公司深度绑定北美车企及欧洲电芯大客户,NCM811等高镍及超高镍产品在海外持续放量,广泛应用于大圆柱电池和方形电池在内的各类动力电池,并不断挖掘固态锂电、钠电正极材料、磷酸锰铁锂等新材料业务增长潜力,多款产品已通过法国及德国等本土电芯企业测试,反馈性能优于同行竞品,为公司未来拓展新的利润增长点。随着公司欧洲本土化产能项目落地,将进一步提升公司全球市场份额。国内市场方面,公司成功批量导入国内主流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企业,并持续提升在中创新航、蜂巢能源、亿纬锂能等大客户的供应份额。国内中镍高电压及超高镍产品销量同比实现大幅增长,配套用于理想、小鹏、长城、广汽等国内高端车企,市场渗透率持续上升。 此外,公司下一代电池材料市场化进程加速。公司积极把握磷酸(锰)铁锂市场快速增长需求,继续加大与亿纬锂能、兰钧新能源、宜春清陶等国内一流动力及储能电池客户的合作力度,进一步巩固了作为中创新航第一供应商的核心地位,产品销量同比数倍增长,半年内累计出货破万吨,月均出货数千吨,随着攀枝花新材料产业基地一期项目的投产将充分满足下游客户迫切需求。同时,公司在固态锂电正极材料商业化应用方面走在了行业前列,报告期内累计出货数百吨,已顺利导入辉能、清陶、卫蓝新能源、赣锋锂电等固态电池客户,成功装车应用于上汽集团(600104)等一线车企固态车型上。在钠电正极材料方面,公司已开发出层状氧化物类、聚阴离子类等不同体系钠电正极材料,高容量、长寿命、无产气,并作为行业标杆积极卡位电动卡车、圆柱储能等项目,报告期内海内外持续稳定供应,已在多个细分市场获得关键客户项目定点。高容量高密度富锂锰基材料性能指标在行业内处于领先水平,已完成关键客户导入并逐步放量。 3、加速高端产能释放,构筑产业链一体化 为进一步推动锂电行业技术进步和高质量发展,2024年5月,工信部发布《公开征求对锂电池行业规范条件及公告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的意见》,重点突出引导锂电行业产能转向高端优质,对于推动新能源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促进锂电行业长远持续发展。公司作为全球锂电正极材料行业龙头,紧抓新能源产业链全球化发展机遇,积极应对国际政治环境变化下的新能源产业链本土化趋势,充分发挥自身技术优势、市场优势、先进制造优势、精细化管理等综合优势,稳步推进国际化高端产能布局。报告期内,公司加快推进芬兰项目实施进程,目前已顺利完成当升(香港)投资、当升(卢森堡)投资、当升(芬兰)新材料公司的设立,并按规划稳步推进海外产能布局。欧洲项目总体规划50万吨,其中多元材料20万吨,磷酸(锰)铁锂30万吨,将分期建设,其中一期项目建成年产6万吨高镍多元材料生产线,生产线按照超高镍及高镍多晶、单晶的要求来设计,同时兼具生产中镍产品的能力。随着公司欧洲新材料产业基地的建成投产,将快速响应国际大客户本土化供应及产能配套需求,抢占欧美等全球新能源市场发展机遇。此外,公司已完成常州二期、海门四期、攀枝花首期一阶段项目建设,并根据市场节奏陆续投产,为支撑公司业务快速扩张和提升市场占有率夯实基础。 此外,公司积极巩固全球产业链协同优势,通过上游资源全球采购和下游客户全球合作,打造安全稳定、快速反应、技术创新、持续降本和绿色低碳的供应链管理体系。公司在镍、钴、锂等上游关键矿产资源领域,通过投资参股、技术协作、签订长协等方式与中伟股份(300919)、格林美(002340)、华友钴业(603799)、中信国安(000839)、ALB等优质供应商进行深度合作,在取得持续稳定、成本竞争优势的同时,共同推进新技术研发和境外产能布局。同时,公司有效利用产业链延伸加强与国内外一线品牌车企及电池厂的深度绑定,与客户共同搭建电池材料体系,实现与客户在技术开发链和供应链上高度融合,形成了“原料-前驱体-正极-电池-车企”的产业合作梯队。 4、强化公司治理结构,助力企业价值提升 上市公司是资本市场的基石,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是增强资本市场活力和韧性的必由之路。公司积极贯彻落实中国证监会《推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5)》,持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并不断强化治理制度体系建设。报告期内,公司顺利完成第六届董事会、监事会换届选举,新一届董事会、监事会成员包含行业专家、财务风控、企业管理等各领域人才,组建了“专业胜任、构成多元、资源互补、独立高效”的法人治理结构,为公司科学、合理制定重大战略决策提供了坚实基础,公司治理结构实现了平稳过渡。同时,公司积极根据最新监管政策体系,完善和健全各项规章管理制度,压实“关键少数”主体责任,持续提升公司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此外,基于对公司长期价值及未来发展前景的高度认可,为助力公司成功穿越锂电行业周期,增强公司抵抗风险的能力,提振投资者信心,进一步提升对公司发展的长期支持,公司于2024年2月启动定向增发项目,由控股股东矿冶集团全部以现金方式参与认购,募集资金总额不低于8亿元且不超过10亿元。本次定向增发募集资金将会进一步增强公司资金实力,支撑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推动产品迭代升级,巩固技术领先优势。公司将借力资本市场平台功能,进一步夯实主业、行稳致远,积极回报投资者。 5、深化ESG管理体系,推动评级稳步提升 报告期内,作为全球领先的锂电正极材料龙头企业,公司秉持“持续创新、卓越品质、绿色循环、合规治理、和谐共享”的ESG方针,可持续发展工作成果获得了广泛认可,公司在国内外多家主流ESG评级机构的结果呈现稳步提升,2024年上半年公司ESG评级提升至A级。公司高质量完成首份ESG中英文报告编制及披露,以其为窗口主动加强与利益相关方沟通,回应利益相关方的关切热点,同时持续推动ESG议题流程化建设,将ESG管理的具体要求嵌入工作流程中,优化关键岗位的工作方式,高标准落实环境保护管理要求、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健全完善公司治理,切实提升ESG实施绩效。在环境保护方面,公司稳步推进电气化升级和清洁能源转型,大幅降低了化石能源的使用范围和比例,并充分利用厂房屋顶面积铺设光伏板,已自建9MW光伏发电设施,实现年发电量可达975万KWh,预计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558吨。在实现自身清洁生产的同时,公司积极倡议上下游企业共同打造绿色供应链,协同建立高效的碳排放追溯体系,以追踪各生产环节的碳排放情况,并制定针对性的减排措施,带动了整个供应链的绿色转型和碳减排工作。在社会责任方面,公司积极开展系列志愿服务,组织爱心帮扶活动,关心关爱特殊群体。2024年上半年,常州当升荣获金坛区“2023年金坛区无偿献血爱心企业”荣誉称号。在公司治理方面,公司不断夯实合规经营基础,优化公司内控流程,将风险管控关卡前移,持续做好重大风险评估监测和及时处置,防控重点领域风险,为国家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未来,公司将持续提高ESG信息披露透明度,不断提高ESG治理能力和绩效水平,增强资本市场价值认同。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