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李代姣 王守一 实习生 李东阳 “芯片载台有一项指标叫Ra, 通俗来讲就是粗糙度。 目前行业一般标准是0.2, 但我们要把这个数字控制在0.02以内。” 杨勇峰说, 以前,这种高精度的部件只能依靠进口, 现在,圣昊产品的精度就是行业标杆。 从0到1, 从0.2到0.02, 每一点微小的前进, 背后都是成百上千倍的努力。 进入电子信息行业7年来, 杨勇峰比任何人都清楚 自主创新对企业发展的意义。
河北圣昊光电的工程师正调试新生产的芯片测试机。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袁立朋 摄 杨勇峰是河北圣昊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2017年涉足光电子通信芯片生产, 那时, 我国还没有自己的芯片测试机。 “中国的第一台光通信芯片检测设备, 就是圣昊自主研发成功的。” 但这段令他骄傲的奋斗故事背后, 还有一段“卡脖子”的艰辛往事。
河北圣昊光电的技术人员在调试设备。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袁立朋 摄 芯片检测是芯片研发和制造的重要环节, 每一个芯片都需要经过检测, 才能走向市场。 2017年, 杨勇峰要为圣昊生产的芯片买一台测试机, 接洽的两家外国企业, 一家现场提价,无理毁约, 另一家,历时8个月也没能完成设备调试。 一边是始终无法正常运转的设备, 一边是迟迟不能兑现的客户订单, 实实在在被“卡”住了脖子, 杨勇峰进退两难。 核心技术握在别人手里, 发展就处处受限。 杨勇峰把心一横, “既然别人能做,我们肯定也能做。 没有测试机,那就自己造一台!” 面向全球聘请专家, 科研团队很快组建起来。 但从无到有的创造, 每一步都困难重重。
杨勇峰展示测试载台。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王守一 摄 杨勇峰的手上拿着一个小巧的载台, 长度不足2厘米, 它是芯片测试机上的重要零件, 对精度要求非常高。 制作的时候, 要在300微米的空间打孔, 打孔直径105微米, 误差不超过2微米。 为了达到超高的精度要求, 团队进行了上万次实验, 废弃样品超过1千个, 历时1年多, 才制成了符合精度要求的芯片测试载台。 而这样的零部件, 1台测试机有上万个, 都必须一个个摸索研制出来, 那是科研团队必须翻越的, 一座又一座大山。
载台对精度要求非常高。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赵博轩 摄 就这样, 一年多的时间里, 技术人员啃下一个个“硬骨头”, 2020年, 第一台工业原型机研发成功并下线, 在中国市场上, 终于有了自主研发的国产光通信芯片测试机。 而且速度更快,价格更低, 为国内整个光通信芯片行业发展松了绑。
在生产车间,工程师们正在对芯片进行人工镜检。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袁立朋 摄 而第一个“吃螃蟹”的圣昊, 早已不满足于做国内的一枝独秀, 他们要跑到行业的最前沿。 芯片是一个精细的行业, 他们就把精度做到了极致。 以芯片载台为例, 目前行业内粗糙度的一般标准是0.2, 也就是说, 表面2个突起之间的距离不超过0.2微米, 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三百分之一。 而圣昊要让这个标准降到0.02, 确保弯曲度最小, 从而使检测精准度更高, 无限接近芯片本身性能参数。
杨勇峰介绍企业自主研发的各类设备。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王守一 摄 从零起步, 7年攻克无数技术难关, 坚持创新打通了发展的任督二脉, 圣昊研发各类芯片检测机、划片机、裂片机, 总量已达35种, 打破光通信芯片领域关键设备技术垄断, 在行业内拥有了话语权。 利其器,善其事, 解决了设备“卡脖子”, 圣昊光电子材料和器件研发随之加快推进。 氮化镓光波导放大器、 大尺寸氮化铝单晶材料…… 圣昊在半导体领域超前布局新技术, 储备未来竞争中的“撒手锏”。 杨勇峰说, 氮化镓光波导放大器将被应用在光纤传输中, 相比传统模块, 体积只有原来的十分之一, 成本则从几千元降到几十元, 热稳定性和抗辐射能力都极大增强, 目前全球没有同类产品。 大尺寸氮化铝单晶材料, 红光、蓝光、黄光全色彩方案基本成熟, 将带来LED显示方式的重大变革, 市场前景广阔。
工程师调试半导体芯片划片机。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袁立朋 摄 习近平总书记第10次视察河北时, 勉励科技工作者再接再厉、勇攀科技高峰, 不断攻克前沿技术, 杨勇峰和他的团队信心更足了。 他们明白, 核心技术握在自己手里, 未来赛道上, 才能一跃跑向最前沿。 创新, 不是一个环节的创新, 而是整个链条的创新。 杨勇峰说, 近几年, 不只圣昊, 河北整个电子信息行业都在快速发展。 技术人员打通一个个关键环节, 很多部门全力服务创新, 凝聚起推动创新的合力。
显微镜人工镜检工程师讨论技术问题。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袁立朋 摄 杨勇峰说, 从0到1, 每一次突破都凝聚了无数汗水。 从0.2到0.02, 每一小步前进, 都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 铺稳又一级台阶。 (责任编辑:) |